全网最佳IP代理服务商-

4.8元解锁GTP.特价118/年


如果您从事外贸、海外视频博主、海外推广、海外广告投放,欢迎选择我们。
让您轻易使用国外主流的聊天软件、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等等

小火箭加速器怎么用ios小火箭加速器怎么使用ios

小火箭加速器怎么用ios小火箭加速器怎么使用ios原标题:辣评-Weekly:对于商业航天来说,有潜在市场不等于一定就有成功企业,放手让市场自己发育才是正道

近期,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首次针对中国的航天生态系统发布了《2018年中国航天产业》报告,对当前中国航天生态系统的发展概况以及未来从上游到下游的预期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估计2017年中国航天价值链的规模超过160亿美元,下游市场占85% 以上。卫星导航是中国的主要卫星应用之一, 是2017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领先于卫星通信和对地观测。

欧洲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们认为,“中国目前航天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采用不同的战略实现的, 例如向民营企业开放一些市场,与原来的航天企业产生竞争, 所有这些都旨在促进中国国内企业做出更大的创新。目前中国航天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中国国内和国外航天产业不同领域的竞争中,中国航天产业开始在前沿技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价值链正在快速发生变化,包括上游、下游的活动以及所有应用领域。”

报告聚焦价值链,按应用领域分析了政府航天计划的战略优先项以及动态, 包括科学与探索、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对地观测;分析了中国的航天生态系统以及影响它的政策,包括“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等;概述了中国变化最快的4个航天市场:卫星制造、发射、卫星通信、物联网与对地观测;针对每个市场概述了预计将对航天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现有企业和未来可能参与的企业,包括他们的发展战略、资金、技术能力和未来发展规划,涉及近30家公司。

报告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开放航天产业的不同领域。事实上, 国有大型企业最近主要专注于更宏大的项目,比如中国的空间站、嫦娥月球任务以及最终的载人月球和火星任务。而许多被认为是传统商业航天甚至是新航天的项目,将更多地向民营企业开放。

不得不指出,可能是因为数据渠道上的问题,欧洲咨询公司对中国航天产业的认识和分析都不是非常完整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两个问题。首先,中国的航天产业已经不可能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了小火箭加速器怎么使用ios,否则也不会引起欧洲咨询公司的注意。其次,欧洲咨询公司为如何研究中国的航天产业提供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方法,这也是国际化带给我们的益处之一吧。

从发射数量上来看,小卫星与微小卫星自2013年以来已经牢牢占据了成功入轨卫星总量的“半壁江山”。

卫星在变小,但并不必然意味着研制难度的降低。但是确实是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小卫星从立项研制到发射,一般仅需要一年左右,而大卫星则需要5至8年;大卫星研制成本基本超过5000万美元,小卫星则低于这一水平,而重量不足10公斤的微小卫星的成本甚至不足100万美元。

而通过组成星座的方式,小卫星、微小卫星可以实现与大卫星同等的功能。航天经济包括卫星产业经济和非卫星产业经济。

自从国务院2014年11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下称“60号文”),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卫星产业应用和发展以来,国内商业航天的版图中涌现的卫星公司远多于火箭公司。

除去研制成本降低与政策鼓励的因素之外,涌入卫星产业的公司究竟看到了多大的市场?

SIA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为3391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的总收入约为 2610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的77%,并且在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间不断增长,翻了一番。

不难看出,在卫星产业中,卫星服务业的产值占据了头把交椅。那么,卫星究竟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又有谁会为这些服务买单?

对地观测、遥感领域应用增长快。随着小卫星、微小微星发射数量逐步增加,其应用领域也从技术验证为主向业务应用为主转变,对比2009—2013年与2014—2016年两个时间段的小卫星应用结构不难看出,技术试验应用占比由55%降为20%,而对地观测、遥感领域的应用由12%增长为52%。

除了对地观测、遥感,通信应用亦是未来发展重点。此外,卫星物联网也是一大热点。

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在终端的应用大规模爆发前,商业航天还存在几个“卡脖子”的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发射服务、发射场、测控。“卫星公司受下游应用影响比较明显,不同的应用对应各自的细分市场,哪一个领域能够最先爆发,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但不论哪一个领域率先脱颖而出,都需要首先实现卫星上天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现阶段,现金流压力是卫星公司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大多数小卫星公司自身的现金流要实现平衡,在轨卫星数量需要达到一定规模,而星座动辄数十颗的小卫星,单论研制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出于迅速完成组网的目的,支出比较集中。而目前发射窗口与入轨测控运维比较难保障,小卫星寿命又有限,组网本身就面临一定的现实障碍,所以完善的商业发射与测控服务可以说是组网的前提,这几个商业航天的基础领域在现阶段看,投资价值比较明显。

那么,卫星公司手中的资金足够支撑起星座吗?组网完成前如何保证现金流?除了融资外小火箭加速器怎么用ios,很多民营航天公司选择了跟他人合作卖卫星。例如天仪研究院10月底发射的4颗卫星中,有3颗是面向未来特定星座的技术验证星。

作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标杆”,SpaceX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便是自建供应链,简单来说就是“能自己造的就自己造”。那么,国内的民营卫星公司会遵循同样的逻辑吗?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坦言,目前绝对不可能用原来大卫星的供应链,因为用不起,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建供应链,二是用其他行业的供应链。“能够挤压出水分比较多的部分我就自己做,如果挤压不出太多水分,别人也做得挺好,那就他们来做。”

长光卫星科研质量部部长徐开告诉记者,该公司卫星的重量目前都在200多公斤,未来要做50公斤的卫星,在性能有所提升的情况下,重量下降也就意味着成本的下降。

九天微星CEO谢涛表示:“搭乘的成本要小一些,因为主星已经承担了火箭的大部分费用,剩下的空间‘国家队’会以较便宜的价格出售。”即使是定制一发火箭,谢涛也认为大火箭的成本要优于小火箭。

有业内人士透露,据他了解,长征系列某一型号的火箭目前要提前48个月预订,加之其需要承担国家任务,因此需要“凑搭载”,“但时效性对于小卫星组网很重要,一颗小卫星的寿命甚至可能只有两年。”

中信聚信总经理蒋蕴伟表示,除了目前可以看到的小卫星发射需求,他还非常看好补星时小火箭能够发挥的作用。“当有组网的小卫星出现故障,或者寿终正寝时就需要补星,使用大火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过高,一个星座可能一年只需要补几颗星,但是时点不一,且在不同的轨道位,要求快速响应,小火箭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在民营火箭公司的液体发动机研制成功前,仍需从体制内购置固体发动机的情况下,短期内民企的发射价格与“国家队”差异不大,需要靠比“国家队”更灵活的发射时间获得生存空间。

截至2018年11月,公开报道中可见的我国商业公司发射成功的火箭共有4枚,分别来自零壹空间和星际荣耀。值得注意的是,已升空的4枚火箭均为固体亚轨道火箭。在技术流派上,亚轨火箭意味着“入亚”,也可以称之为“不入轨”,即只要将火箭送上太空便可宣告任务完成。

商用火箭企业灵动飞天创始人熊飞认为动力系统是商用火箭的关键:“现在发上去的4枚火箭都是入亚轨,一方面是为了做相关的技术验证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动力系统仍然是产业链上的瓶颈。”

熊飞认为,“商业”二字的题中之义便是一切以市场应用端的实际需求为主导,“从目前的应用端需求来看,商业火箭最大的客户是微小卫星组网以及航天飞行的可行性试验,这两者完全可以由固体火箭来满足。

有业内人士认为,抛开具体的商业需求而比较固体和液体火箭的成本没有意义。在发射灵活性上,固体火箭明显优于液体火箭,但液体火箭的运载能力高于固体火箭。精明的商业卫星公司会在运载量小的情况下选择“专车”(固体火箭),在运载量大时选择包一辆“中巴车”(液体火箭),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

商业火箭的另一个梦想是实现SpaceX般的可回收火箭,截至目前,这被认为是最能节省成本的方法。翎客航天成功实现了“悬停试验”,为中国版可回收火箭带来了一丝希望。

也有人对可回收火箭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是否契合提出了谨慎的看法。一位火箭动力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可回收火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人工成本较之美国低很多,加之设计工艺、材料以及其他供应链上还可以进一步节约成本,还是要基于我国市场上对应用的实际需求,决定何时开始研制可回收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指挥杨毅强则表示,如果火箭只能使用两三次是不划算的,如果可以反复使用10次,则肯定划算。同时,他也毫不讳言资本市场对SpaceX的影响:“马斯克也是要向投资方‘讲故事’‘说情怀’的,这是他不计成本坚决要做可回收的原因之一。”

目前市面上的商用火箭公司最早成立于2014年(翎客航天),最晚成立于2017年(灵动飞天),均属于初创阶段。在已获得的投融资中,从轮次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停留在天使轮、A轮及A+轮早期轮次。不过,从融资额看,单家火箭公司的融资额要高于卫星公司。有投资机构统计,2017年共有17家商业航天公司获得总额超过21.6亿元的投资,其中航天科工火箭、零壹空间、星际荣耀3家火箭公司的融资额便超过13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商业航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投资人分两派:一派认为火箭是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投资火箭相当于投资基础设施;另一派的观点认为火箭不是制约的问题,因为中国有成熟、廉价、可靠的火箭选择,缺乏的是整个卫星的应用生态和产业,“持这一派观点的投资人可能会投卫星多一些。”

中信聚信总经理蒋蕴伟说,卫星小型化的需求已经明确,市场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国内的研发成本,特别是研发人员成本并没有那么高,核心人员普遍有股权激励;在研发过程中也会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更低的工业级产品,而非一味追求极致可靠性的航天级产品。但他同时坦言,比较突出的几家民营火箭公司都在研发液体发动机,正式上天之前要进行大量地面实验,周期会比较长,“这会烧一些钱。相对来说测控服务需要的资金规模会小一些,主要是初期的资本支出,包括地面站网络建设的基建、设备、软件等。”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与投资人有效沟通并达成信任关系。这个行业的投资方将面临长周期、高风险同时也有较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能投商业火箭的人需要满足两点要求:有耐心,懂行业。但现实情况却是,在我国纷杂的创投圈中,能懂得火箭技术和原理的金主屈指可数。在目前的投资圈中小火箭加速器怎么使用ios,很多情况下创始人团队不需要把每一个技术节点都向投资人讲清楚,即便是商业火箭这样看重技术的项目,‘画大饼’‘讲故事’对投资人依旧是有效的。很多投资人愿意当商业火箭的早期股东,之后寻找接盘者自己离场,但他还是更愿意与懂技术懂行业的投资人接触。

杨毅强表示,目前资本市场出现了商业火箭“响一声就能获得一笔钱”的怪圈。短期内以激情投资的方式将公司估值迅速拉高,接下来会出现难以寻找投资方前来接盘的危险,这是杨毅强所担心的。“值得与之合作的资本方必然是对航天事业有所理解、有所敬畏的,没有准备好5至7年的忍耐期,我不建议他入场。”

小火箭加速器怎么用ios小火箭加速器怎么使用ios

由于火箭的特殊性,商业火箭公司的发射活动需要受到一定的制约。我国对商业公司开放航天领域市场的最早政策性依据来源于2014年的“60号文”,其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等先后发布,民用航天项目已逐步放开。在火箭技术“军转民”的过程中,商用火箭也利用了几十年来国家任务火箭的探索结果,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则消息显示,军方日前明确了在航天领域采购竞标中的“中性竞争原则”,这意味着从今以后,体制内单位与商业公司竞标国家项目将被同等对待。成熟的商业火箭公司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发射任务。

这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综述和分析,里面的很多问题和很多观点,都是本刊多年前就提出和呼吁的。看到这些观点得到业界的逐步接受,本刊深感欣慰。下一步就是如何把这些观点变成行动计划,来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宇宙人项目或许是先行者。

日前,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纳星空”)董事长、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树范接受记者专访,谈论中国民营航天及微纳卫星的发展。

中国是否有土壤可以孕育像SpaceX那样的民营航天企业?吴树范的回答是肯定的。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2015年,军民融合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中国航天60多年的技术基础积累以及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积累,现在都具备了条件。大家担得起风险,有投资人就是投十家企业,他失败五家也担得起。所以这也是中国民营航天能发展起来的一个最关键因素——资本,从房地产市场撤出来,从股市撤出来,转向投高科技。”

2015年以来,民营航天公司纷纷进场。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深蓝航天等民营火箭公司广泛布局,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千乘探索、零重空间等民营卫星公司主打商业小卫星的研发制造、组网与运营。

吴树范认为,尽管目前仍有一些核心控制算法和精密零部件掌握在国外手里,部分高精度产品还只能靠采购,但民营航天不需要太多高精尖技术,“民营航天需要成熟可用的廉价产品,尤其是立方星的技术在国际上并不封闭,这就给我们发展民营航天创造了条件。”

在火箭和卫星的发射需求上,不仅仅是中国的需求旺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更大,这些因素在吴树范眼里都是孕育如SpaceX般商业航天企业的土壤。

相对于国家队发展大航天,吴树范认为,民营卫星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卫星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民营企业是客户,政府客户也是客户,“当民营卫星公司有实力能给国家提供服务了,国家自然也会对你开放。但在现阶段,你是一个小苗,你还不具备这个能力,你根本就进不到体系。当你展示了你的能力,你做的卫星也能为国家服务,那国家为什么不用呢?”

自从民营航天进入战场,肉眼可见的变化是国家队的发射成本在下降。“民营航天的出现倒逼国家队做改变。国家队现在也在搞股份制改造,创业运营管理方面也有变化。”不过,发展民营航天,关键要提高卫星制造技术,吴树范把卫星比作高速路上的小车,这辆小车技术要到位,拉着货上太空轨道还能稳稳地跑。民营卫星走向高精度和低成本,依然要靠技术驱动。

据统计,2017年,全球共发射500千克以下的小卫星310颗,占同期入轨航天器总数的70.5%。其中,0-10千克卫星276颗,10-50千克卫星17颗,50-100kg卫星4颗,100-500kg卫星13颗。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8月发布《小卫星市场前景》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将发射约7000 颗小卫星,其中组网的50个卫星星座将占这7000颗卫星总量的80%,小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的市场价值将达到380亿美元。

国产卫星互联网计划也在酝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民营企业九天微星的物联网星座计划、天仪研究院的“天格计划”都在准备中。

吴树范认为,未来10年,民营企业一定能实现卫星星座和组网。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面对资金、技术、市场需求的考验。即使拿到资本、建立队伍、打开市场,要把民营卫星的未来故事变成现实还将涉及到技术与团队的整合、公司的管理等问题。

“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家都从不同角度都往那奔,路不一样,手段不一样。但要走到那儿去,路上还有很多问题。每一个坎过不去,你就会跌倒。”吴树范说,“有的企业也可以讲故事,让大家都来支持我,你再给我多少钱,我多少年以内就能走到那儿,那么故事就要讲得好。”而区分哪些公司真正有实力,就要靠投资者的眼力以及时间的证明。

在未来,中国的民营航天将走向哪里?吴树范谦称说不上来,他没有给出太空旅游、洲际往返的答案,而是仍然坚持民营航天深不见底,“你不到那个地方你就看不到,所以你必须往那儿走,走到那儿你会发现更多的机会。”

中国市场孕育出来的,一定是有中国特色的结果。同样是中国市场,孕育出了繁荣的电商,也孕育出了空转的直播卫星。所以,有潜在市场不等于一定就有成功企业。放手让市场自己发育才是正道。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与十七大提出的两化融合、十八大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一脉相承,标志着两化深度融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工业革命加速兴起的背景下,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两化深度融合的新要求,不遗余力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以贯之地促进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

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引起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重新洗牌,为后发国家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战略机遇。当前,新工业革命孕育兴起,我国迎来了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推动产业由大到强的窗口机遇期。其中,两化深度融合体现着新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两化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取得新进展,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推进体系持续完善,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基本形成;两化深度融合阶段性成效显著。

总体上看,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效果不断显现,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融合生态之争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新焦点,我国融合发展的窗口期稍纵即逝。二是服务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待加强,有效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制度法律环境有待完善,支持融合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

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发展攻坚期和成效显现期,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坚持机制创新、坚持企业主体、坚持分业施策、坚持生态优化,协同推进两个强国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融合发展路径。这需要:加强两化深度融合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推动企业构建信息时代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优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政策与环境。

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三个词汇都不是很容易实现的。集成到一起的难度就更大,可能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看见曙光。商业航天不但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要充分理解“大文章”的概念,不要急功近利,要埋头耕耘。

“今天,我们宣布正式启动卫星上网计划,目标是在2026年为全球提供免费卫星网络。”连尚网络轮值总裁王小书11月27日公开场合表示。一席话激起了千层浪,引起了业界的质疑。大家质疑的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如何有资金和技术实力发射卫星群,更重要的是“免费”两字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连尚网络轮值总裁王小书、连尚网络卫星团队首席科学家安洋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王小书表示“连尚蜂群星座系统”计划资金投入量30亿左右,建成的连尚蜂群星座系统由272颗分布于低轨道的卫星和数据处理应用中心组成:星座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由距离地面1000km的72颗骨干星组成,内层由距离地面600km的200颗节点星组成。

安洋表示,连尚网络的272颗卫星大部分都是比较小的卫星。小卫星研制一颗大概需要200-300万量级,大卫星批量化发射后成本大概在2000-3000万量级。如此计算起来,272颗卫星的成本大概是20亿元,剩下10亿元用于地面运维系统、卫星的测控站、运控站。

除了连尚网络投入的自有资金,王小书透露后期会考虑引入一些外部资金的共同加入。“但是可能和整个连尚网络的融资关系不是特别大,它可能会做一个独立的业务去发展,这是资金上的基本计划。”王小书表示。

按照规划“连尚蜂群星座系统”将延续一贯以来的“免费基因”。整个卫星网络在C端采取免费策略,后向运营部分挖掘增值空间,包括为企业提供更高级的定制服务。

安洋表示,卫星属于基础类行业,国际上有测算,卫星的投入产出比在1:7~1:14,而上网费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产业应用、国民应用等费用累计起来将非常可观。

因此,连尚网络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商业价值的开发,卫星免费上网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全球接入星座是一场有进无退的商业冒险,无论对外宣传的卖点是什么,运营商自己必须对商业模式有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计算。简单把卫星打上天去组成网络,不等于就可以坐地收钱了。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能更多地在这场残酷竞争中活下来。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2017年原创文章合辑(包含:“航天+”等七大专题;商业航天分析31篇;深度产业观察27篇)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