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11时08分,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庄嘉靖摄
中新网上海8月4日电 (郑莹莹马帅莎)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4日又出发了ios美区账号分享小火箭,它将中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以及另两颗小卫星——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一起送往太空。
这两颗小卫星以侧壁搭载的方式与主星一起“太空拼单”。小卫星“个头”虽小但也有自己的“太空梦”。比如,闵行少年星由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及相关企业基于科普教育和科学试验联合研制。它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在轨运行,把孩子们送给太空的礼物、歌唱祖国等音、视频,通过特定的形式从太空中传输下来。同时,该卫星搭载的有效载荷可用于监测分析温室效应的程度及成因,未来将指导学生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等航天科普活动。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简称:八院)抓总研制。记者从八院了解到,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优异的性能、多样的任务和灵活的设计,为小卫星提供了充足的搭载发射机会。
作为一个“多功能司机”,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为适应用户要求,它还可采用多种规格的卫星整流罩,用多种布局实现一箭多星发射。
其实,多星发射已经成为当下商业发射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卫星个头大小和轨道要求,可通过采用多星分配器或者支承舱侧壁搭载等形式发射。当然,如果卫星有特殊要求,还可以搭配“多星发射上面级”,以实现不同轨道的卫星部署。
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微小卫星越来越多,中国运载火箭也在不断开发潜能,以满足蓬勃发展的小卫星市场。2015年9月20日,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飞即以“天女散花”的特别方式闪亮登场,搭载的20颗卫星大小不等,分4次释放,每次间隔几十秒。2021年4月27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又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发射9颗商业卫星。2021年10月1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也曾以一箭多星形式,将包括“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在内的1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共享火箭”的模式ios小火箭更新订阅,不仅有助缓解商业市场发射机会供不应求的状况,也为小卫星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太空拼单”。
八院方面表示,面向小卫星市场,未来将有效应用“拼车发射”的共享火箭发射商业模式,充分利用火箭运载能力,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率。(完)
这项被誉为“新理论带来新发现的典范式研究”,不仅展示了计算生物学对相关领域的促进和推动,也为进一步研究和确定所有人类出生地提供了关键线
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针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出台的专门区域性法律。
记者31日从科技部获悉,截至8月16日,今年科研助理岗位已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超12.5万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31日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分别有583位和655位科技工作者被确认为增选有效候选人。
近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旨在真正用“活”科学教育资源,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
目前,除了具有化感作用的作物可以分泌酚酸外,农作物秸秆在发酵后的代谢物质中也含有大量酚酸。
“我们的‘人形机器人智能多模态交互系统’,是集人机交互、指令理解、自主规划、任务执行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形成、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实施,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据悉,目前除北京、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已于2017年批准不再报批外,其他所有省级规划和新疆兵团规划已全部报国务院,其中江苏、广东、宁夏等省级规划已经批复。
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可以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激励下,我国标准物质行业得到快速迭代和规模化应用。
通过与实验站深度合作,他们最终获得各类表征数据完全吻合的实验结论,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引发全球关注。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今年4月16日,我国首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其主载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04所研制的我国首套星载Ku、Ka双频降水测量雷达。
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谈会近日在湖北武汉举行。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天文学家艾格斯蒂娜·菲洛科莫领导的团队,借助费米卫星望远镜捕捉到了这颗婴儿恒星“发脾气”喷出的伽马射线